东海之滨,甬江潮涌。在浙江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,宁波市供销社以 “阿拉宁波” 区域公用品牌为支点,撬动农产增值、农户增收、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。从慈溪杨梅的绛紫枝头到奉化水蜜桃的粉白田间,从象山红美人的金黄果园到余姚杨梅酒的琥珀陶坛,供销社人以二十载匠心,将地理标志的 “土字号” 锻造成产业振兴的 “金名片”,让七千年农耕文明的种子,在新时代的沃土上长成共富大树。
北纬30°的甜蜜密码:当千年珍果遇见品牌新章
北纬 30° 的四明山北麓,晨雾中的慈溪杨梅林藏着自然与匠心的约定。作为国家级地理标志示范基地,这片 1000 余亩核心产区的每一颗杨梅,都烙印着供销社系统守护品质的执着——绿色食品认证(2019-2025)的金字招牌、地理标志商标的文化基因、连续五年 100% 农药残留合格率的严苛底线,共同勾勒出 “从田间到舌尖” 的安全线。
这背后,是全省供销社系统推动 “标准化生产 + 科技赋能” 的深度实践。浙江省农科院科研团队带着 “氮气锁鲜 + 冷链物流” 技术走进果园,1600m³ 智能冷库让清晨采摘的鲜果 72 小时穿越千里,将北纬 30° 的鲜甜直抵都市餐桌;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千年杨梅核,在供销社的守护下,从 “山间野果” 变成了 “生态珍品”。正如 “阿拉宁波” 品牌所倡导的,唯有守住自然的馈赠、夯实标准的根基,地标农产才能扎稳产业之根。
从枝头到舌尖的价值跃迁:小鲜果的全链蝶变
七千年的杨梅核,如何长成年产值数百万的产业?答案藏在供销社推动的全产业链蝶变中。在 “阿拉宁波” 品牌引领下,宁波市供销社以 “鲜果直供 + 精深加工 + 产销帮扶” 为路径,让时令鲜果变身 “四季黄金果”。
浙江河姆渡的陶坛与余姚梅苑的鲜果相遇,酿出的杨梅酒带着 85% 的产品溢价,是风味的升华,更是文化价值的觉醒;宁波宜健酒业的气泡杨梅酒、杨梅果醋,以年轻化创意年消化 10 万斤鲜果,让 60 余户农户的竹篮里装着 “四季希望”。慈溪市戚源杨梅专业合作社 800 万元的年销售额,正是这条 “全链赋能” 之路的生动注脚——供销社搭平台、联企业、带农户,将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变成共富节点,让小农户稳稳嵌入大市场。
从河姆渡先民的杨梅核到如今的 “共富果”,供销社用产业链思维,让农产增值的红利实实在在落进农户口袋,让 “枝头收益” 变成 “全链收益”,让乡村产业振兴有了坚实的 “造血” 能力。
农文旅融:让田园风光变 “诗与远方”
供销社的匠心,不止于 “卖好货”,更在于 “造生活”。在 “阿拉宁波” 的版图里,杨梅早已超越 “鲜果” 的定义,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的情感纽带。
鸣鹤古镇的青石板路上,晨雾与白墙黛瓦相映,上林湖青瓷传承园里,指尖触碰的秘色瓷温润如玉 ——这场 “青瓷雅韵・晨读千年” 的研学之旅,是供销社将农产与文化深度绑定的巧思;杨梅红烧肉在砂锅中咕嘟作响,杨梅羹如凝脂般滑入喉间,“舌尖风物・宴遇时节” 的时令宴,让在地食材成为味觉与文化的双重载体;走进核心产区,25-29mm 的完美果径、94% 的可食率,让 “果园探蜜・手摘星辰” 的采摘体验,成为都市人写给土地的诗行。
从 “卖产品” 到 “卖体验”,宁波市供销社以农文旅融合拓展农业多元价值,让 “一日鲜采之旅” 年吸引数万游客,既擦亮了 “阿拉宁波” 的品牌名片,更让乡村的田园风光变成 “看得见摸得着” 的经济收益,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活力。
从“杨梅红”到“全域兴”:共富路上的品牌接力
慈溪杨梅的蜕变,是全省供销社系统以品牌建设撬动乡村振兴的缩影。如今,在“阿拉宁波” 的带动下,奉化水蜜桃的粉、北仑葡萄的紫、洞桥西瓜的红、象山海鲜的鲜正依次登场,“基地直供 + 加工升级 + 渠道共享” 的模式在宁波全域铺开,更在浙江大地上不断复制。
从东海之滨到浙西山区,从浙南丘陵到杭嘉湖平原,全省供销社系统始终锚定 “为农、务农、姓农” 初心,以区域公用品牌为抓手,串联起地理标志保护、全产业链赋能、农文旅融合的 “组合拳”。从一颗杨梅的甜蜜,到千万农产的增值;从一户农户的笑意,到万千乡村的振兴,供销社人正以品牌为翼,让更多 “浙江农产” 飞向更广阔的市场,让更多乡村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,走出属于自己的共富路径。
在北纬30°的夏日清晨,当第一颗杨梅坠入竹篮,它便踏上了一场关于甜蜜、关于传承、关于未来的旅程,而“阿拉宁波”,正牵着它的手,走向更美好的远方。潮起东海,风劲帆满,浙江省供销社将持续以品牌建设为钥,解锁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,让每一寸土地的馈赠都成为共富路上的闪亮坐标,让 “浙江味” 飘向更远的地方,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之江大地徐徐铺展,晕染出温暖而厚重的底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