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二号桥市场里的生计与烟火
  • 阅读:
  • 时间:2025-02-11
  • 发布:中华合作时报20250121
  • 早上7点,天色尚有些朦胧,蔡文林准时来到自家副食品店前。随着一阵金属声响,他利落地拉开卷帘门。店内,货物高高码起,红枣、花生各种干果炒货整齐摆放在门口的货架上,剩余空间勉强容得两人走动。这个局促的四方天地,是蔡文林一家人的“生计”。

    蔡文林的江北清永副食品店在浙江省宁波市供销二号桥市场一层,并不显眼。二号桥市场一层售卖副食品,二层售卖日用百货。市场内店铺挨挨挤挤,店铺的招牌相互交错,商品码放整齐。过道上,送货员拉着摞的高高的货物推车穿梭在往来购物的市民间。

    “过了腊月初十,来买年货的人就多得走不动。”60岁的蔡文林说。

    在市场外的仓库里,蔡文林30岁的儿子蔡永清正在发货。 “市内的老客户还是主要客群,但今年外地订单、线上订单明显增多。” 他一边麻利地打包货物一边说,新市场的停车场更大了,物流车进出更顺畅。

    蔡永清接手生意后,父子二人分工明确。“我爸在店里做得久,我想去外面做大一点,想去跑个市场、扩大生意。”蔡永清表示自己初中毕业就跟着父亲从老家来到宁波,近二十年间工作、结婚、生子,现在正是打拼的时候。“我不光在外面跑市场,还做淘宝、抖音店铺,仓库里忙不过来的时候,妻子、小舅子都来帮忙。”

    蔡文林认为自己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,儿子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是年轻人的新选择,他也很支持。

    早上十点半,二号桥市场迎来“早高峰”。

    “蔡老板今年干到腊月几号?”

    “腊月二十九前,随时来都有人,像往年一样给你送货上门。”蔡文林热情地答道,“最早的摊位在老二号桥市场,宁波市民都认二号桥的牌子,搬来新市场后,老客户一个也没丢。”

    靠着这些年做生意挣的钱,父子二人已经在福建莆田老家盖起了三层半的房子,一家人也在宁波安家,成为了新宁波人。

    通过走访记者发现,二号桥市场经营户多半来自外地,从老市场到新市场,经营户没有大的变化。而且他们都有同样的微信名称——“二号桥”。显然,“二号桥”本身就已经是金字招牌和客流引力源。

    孟杰对这一点深信不疑。2000年,孟杰跟着老乡从山东临沂来到宁波做炒货生意,用他的话说,“看到是沿海地区我就过来了”。初到宁波,孟杰就一头扎进位于宁穿路200号的老二号桥市场,从一间店铺到三间店铺,再到一年2000万元的流水,孟杰炒货批发商行已经和二号桥市场紧密相连。2016年,随着二号桥市场整体搬迁,和大多数经营户一样,孟杰选择和市场“共进退”,跟着搬到了位于江北风华路的新二桥市场。新市场客流量非但没减,环境、配套还得到了极大提升。孟杰表示,这也是大多数经营户选择留下的关键所在。

    位于市场二层的喜羊羊喜铺老板钟昊是宁波人。喜铺共有四间店铺。“租金不是我选择这里的唯一原因,二号桥市场带来的客流量才是关键。”钟昊坦言,“一半以上宁波人结婚买喜糖会首选二号桥市场,客户在一层买完糖,就会来二层看看结婚用品。” 客户群体与二号桥市场的高黏性,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。

    据了解,二号桥市场累计有经营摊位1131个,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。

    “老板,今年营业到什么时候?想赶在年前带着父母来选春联。”一位穿着靓丽的年轻女孩在喜羊羊喜铺内一边挑选装饰品,一边询问。记者留意到,穿梭于市场之中的年轻人身影日益增多。

    “过年前不和父母一起逛逛二号桥市场,总感觉少点什么。”女孩说。如今,需求在线上被过度满足,逛市场成为年轻人积极夺回线下生活体验的最佳方案。

    “这盆仿真年宵花,我只卖10元,线上要卖13元至15元,但消费者到店里来,不但能看到实物,还能找到实惠,体验年味儿。”钟昊拿起今年卖得最好的仿真年宵花对记者说。

    “我今年52岁,可能会干到退休。从小逛二号桥市场,长大后在这里谋生,我们之间的缘分很深。”钟昊笑着说。

    “今年女儿女婿都回来店里帮忙,到时候一起在宁波过年。”孟杰说。

    “不能让客户断货,干到腊月二十九,争取赶回莆田老家过年。”好几年没回家过年的蔡文林希望今年能回家过个团圆年。

    “过了年,我打算去外地看看有什么新机会。”蔡永清盘算着。

    二号桥市场内的店铺像蜂巢里一格格紧密排列的巢室,每一格都蕴含着一家人的生计与未来。市场火红的生意里,还蕴含着中国经济韧性强劲、循环畅通的“秘方”。

    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