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浙江宁波市镇海区:党建赋能走出产业富民新路子
  • 阅读:
  • 时间:2023-09-25
  • 发布:农民日报
  • 近年来,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围绕深化党建赋能,建强产业平台,不断激活低收入农户增收潜力,走出了一条产业富民的新路子。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镇海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354元,同比增速6.2%;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255元,同比增长18.8%。

    党建强引领,共富有门道

    “招工难”“融资贵”“销路少”……这些都是中小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运营发展中常常遇到的难题。

    今年6月,宁波市首个“共富工坊”产业指导中心在镇海亮相启用。10位“共富顾问”获颁聘书、“共富工坊”教研基地揭牌、产品展销合作签署——这标志着镇海区“共富工坊”在党建联建引领下,正在成为集聚产业禀赋的“发展之坊”、供给全要素支撑的“服务之坊”、吸纳就业促进增收的“活力之坊”。

    据了解,2022年,浙江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践“共富工坊”模式,即依托跨区域、跨领域、跨行业党建联建机制,促进农民就近就地灵活就业,推动农民增收、企业增效、集体增富,将相关产业的产业链、生产加工等环节布局到乡村,利用党群服务阵地、闲置房屋土地创办工坊式创业就业平台。

    a3a0f6ba-3c1e-4f07-88b2-acd3f8949c1a.png

    镇海区“共富工坊”产业指导中心启用仪式现场。

    今年以来,镇海以“农合先锋”党建联建为纽带,整合农业农村、供销、工商联等9家部门和邮政、人保财险、民意农机等10家服务机构力量建设“共富工坊”产业指导中心,并在用工引资,运输销售等方面强化资源联动,开展集约帮扶。如中心选聘30名律师、会计师、税务师等组团服务到户,引导农商银行、人保财险等金融保险机构提供2亿元整体授信和新增500万贷款发放额,为农户节省30万元信贷成本。设立“工坊直播间”组织20余名“村播”“网红”直播带货,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推出6个线下展销点,统筹“小6买菜”物流网络推动快递进村、产品进城。仅农副产品一项,就带动月均销售30万元。

    目前,全区25家共富工坊已初步形成生产制造、农副加工、文旅科创、山海协作四大产业链,吸纳921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,人均月增收3000余元,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下村。

    产业大平台,赋能高质量

    农业龙头企业是乡村振兴生力军,龙头舞,则产业兴;龙头强,则产业旺。而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平台正是招大引强农业企业,健强延伸产业链条的重要一步、关键一招。

    在镇海区澥浦镇水果番茄精品园(一期),记者看到,现代化设施大棚内的番茄苗长势喜人。从海外留学回来的“农二代”杨一昕带领工人正在忙碌。去年,杨一昕从宁波市雄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包了精品园60亩土地。

    “番茄园基础设施完善。建大棚和添置智能化设施,政府补贴60%,镇里配套20%,自己只要出20%的资金,大大减少了我们前期投入的资金压力。”杨一昕说,智能化生产带来高收益。今年5月,先前首批种植的精品番茄陆续上市,一亩地毛收入有5万元左右。

    24b18bd3-cdcb-46f1-923e-bde0ad5fca5e.png

    南岚湾水果番茄精品园(一期)俯拍图。

    据了解,水果番茄是镇海区传统优势农业产业,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,年产量5000余吨,产值1.2亿元,已形成了全省闻名的“镇蜜”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。

    为扩大精品果业规模化经营,镇海区利用七村整体搬迁契机,全市率先探索农业“标准地”改革,采取村集体统一流转、国企统一开发、农户承包经营的模式,加速规模土地流转,优化配置土地资源,创新利益联结机制,形成了政府补助,国企运营,农户种植的利益共享、多元增收的运营模式,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,又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多渠道增收。

    目前,占地250亩的水果番茄精品园已经投入生产,下一步,将与中科院技术团队联合建设全智能设施温室,加快先进农业技术转化落地,打造科技先行、种业引领、产业主导、装备支撑、农旅融合的综合型万亩农业示范园区。

    兜底有保障,农户增收快

    镇海九龙湖镇秦山村绿树如茵、风景如画,为不少市民提供了在绿水青山间漫步赏景、安营扎寨、贴近自然的周末游玩好去处。在美丽风景的背后蕴藏着“美丽经济”、村民增收的财富密码。

    九龙湖镇秦山村村民秦紫,前两年,因为家里公公身体原因无法继续外出劳作,加上婆婆身体不好,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。“他们老两口收入本就不多,就靠种种地过日子,我公公生病后就完全没有收入了。”秦紫告诉记者。

    bc070447-a936-4999-9c31-8e6fe14d75b2.png

    镇海九龙湖秦山村日益崛起的“露营经济”。

    随着村里的“草坪经济”逐渐兴起,家门口就有了挣钱路。“村里来游玩露营的人越来越多,我跟着一些村民一起,每逢节假日周末去卖一些小玩具、风筝,生意还是很不错的,收入挺可观。公公婆婆也可以过来帮帮忙,解决了他们老两口无收入的困难。”秦紫说。

    在镇海,类似于九龙湖“山水之涧”等一批折股量化、收益分红型低收入农户帮扶产业项目落实落地,不仅为周边低收入农户实现了在家门口增收的愿望,同时将景区收益的10%用于分配周边低收入农户,通过分配经营红利让农户共享农旅融合发展的成果,可实现人均年收入增长1000元以上。


    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