视频文字链接:https://zj.zjol.com.cn/news.html?id=1255287
垃圾分类,无疑是最近最热的话题之一。今年7月1日,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正式实施,受到广泛关注。
其实,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多个城市已经试点了多年,在全国首批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中,宁波早在2013年7月就正式启动了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,并将于今年10月1日起对生活垃圾进行强制分类。
在六年的探索和实践中,宁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,又有哪些在分类过程中的难点和痛点呢?7月30日,央视新闻频道《新闻直播间》对宁波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报道。
在宁波的大街小巷,尤其是居民生活区内,绿、蓝、红、黑四种颜色的生活垃圾投放桶随处可见,它们代表的分别是厨余垃圾、可回收物、有害垃圾以及其他垃圾四个大类。在节目中,接受采访的宁波市民谢向群表示,开始时总感觉到不习惯,但现在可以很自觉地进行分类。
统计数据显示,六年来,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已从2012年的35.7%提高到现在的93.7%,中心城区的覆盖面现在也已经达到了89%。
节目中,对于宁波的“扫码回收 废品换钱”做法也进行了详细报道,垃圾分类是为了最终实现全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。在宁波,“垃圾分类+资源回收”工作正在形成可见实效的智能化解决方案。
目前,“搭把手”智能回收箱已覆盖宁波600多个小区,近800个回收网点平均每天回收废纸张、废塑料、废玻璃、废织物等可回收物生活垃圾200吨左右。
通过“人工+智能”、“固定+流动”、“定时+预约”等回收服务,仅2019年上半年,宁波市可回收物生活垃圾总回收量就达到了近2万吨。尤其是那些在传统模式中,居民不愿囤并且没人愿意收的低价值可回收物,得到了有效回收处理。
六年来,宁波市基本形成了城乡一体分类投放、分类收集、分类运输、分类处置的体系。目前宁波全市已建成生活垃圾处置设施13座,其中焚烧厂5座、填埋场3座,餐厨和厨余厂4座,有害垃圾厂1座,日处理能力突破了10000吨,有效破解了“垃圾围城”的困境,成为国内首个拥有最完备生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城市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