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宁波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
  • 阅读:
  • 时间:2015-01-09
  • 发布:
  •   (一)指导思想
      以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、建设两型社会为指引,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,推动回收市场资源整合,鼓励开展商业模式创新,加强行业规范管理,强化扶持政策配套,大力构建以回收网络为基础、分拣加工交易中心为枢纽、特色拆解基地为引擎、行业服务管理为支撑的宁波市再生资源回收“四位一体”运行框架,率先在全国建立起先进完整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,实现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向规模化、连锁化、高效化、生态化方向跨越式发展,为宁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。
      (二)基本原则
      坚持“集约规划、规范管理,分类布局、便民利产,科技引领、环保优先,政府支持、市场调节”的原则,建立规范高效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,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效率。
      1、集约规划、规范管理
      按照土地集约利用、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,结合区域需求、行业特性和土地资源等现状,对全市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点、交易市场和拆解基地进行统筹规划。加强行业导控,明确各类回收网点的设立条件和要求,规范再生资源回收网点、市场、企业的营运行为,维护社会治安秩序,使全市的再生资源行业发展从自发、无序、分散状态逐步向规范管理、适度集中和健康成长方向转变。
      2、分类布局、便民利产
      坚持全面覆盖、因地制宜,区分生产性和生活性再生资源类别,合理布局各类回收网点,确保其便民利产。建设生活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,重点考虑人口规模、区域面积、交通状况等因素,构建畅通有效的回收渠道体系,便于城乡居民将更多的生活垃圾转化为再生资源,提升回收率。建设生产性再生资源回收体系,要与宁波市产业分布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,便于生产企业的再生资源及时、快速、安全地运送到回收网点,尽量减少企业的物流成本。
      3、科技引领,环保优先
      将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作为推动行业良性发展的关键措施,加快科技创新步伐,建立健全产、学、研究衔接互动机制,注重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技术和污染控制技术的研发,强化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工作。充分考虑行业的区域环境影响,加强再生资源行业的环境污染监管,配套完善环保基础设施,消除环境污染隐患,使之能够有效改善城市容貌。
      4、政府支持,市场调节
     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作用,逐步形成政府支持、企业投入、市场导向、社会参与、规范运作的发展机制。同时以市场为导向,积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,通过市场机制培育大型再生资源企业,发挥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的带动作用,提升其在体系建设中的影响力和推动力,培养品牌,提升形象,提高行业整体发展水平。
      (三)发展目标
      1、近期目标(到2015年)
      经过3年左右努力,基本建立起基层回收网络、分拣加工交易中心、拆解产业基地三个层次分明,回收、加工、利用三个环节有机衔接,覆盖面广、功能齐备、技术先进、生态环保、运作高效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。
      ——基层回收网络比较健全。全市90%的城镇社区设有回收站(亭),城镇社区回收站数量达到345个,产业区企业回收站控制在1200家左右,培育示范企业回收站50家。设立乡镇(街道)集中居住堆放场站25处以上,农村分散式回收站880个,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基本覆盖广大农村地区。
      ——主要品种再生资源的回收能力大幅提高。到2015年,实现再生资源回收总量200万吨,其中,年回收交易废钢铁60万吨,废有色金属20万吨、废纸50万吨、废塑料50万吨、废橡胶5万吨,主要品种再生资源85%以上得到回收和利用。
      ——分拣加工交易市场及加工利用基地较快发展。到2015年,建成中心城区江北片、鄞州片和北仑区分拣加工交易中心,以及4个县(市)分拣加工交易中心,现代市场功能基本齐备,实现再生资源年交易总量120万吨。废旧家电、废旧汽车拆解基地启动建立,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。
      ——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。通过资产重组、企业联合、连锁经营等方式,涌现出一批经营规模大、经济效益好、研发能力强、技术装备优的回收利用骨干企业。至2015年,形成年销售额超5亿元的龙头回收企业10家以上。
      ——行业规范化管理与服务得到加强。违规经营行为得到有效遏制,全市90%以上回收从业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,90%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市场进行规范化交易和处理。在线收废服务平台发挥作用,政策服务取得成效,土地、财税、金融等政策体系与行业发展基本相适应。
      2、中长期目标(到2020年)
      通过8年左右的规划建设、整顿规范和机制创新,至2020年,全面形成“网络健全、市场发达、功能完善、设施先进、管理科学”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,主要行业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。
      ——基层回收网络更加健全。全市共建成城镇社区回收站400个,培育示范性企业回收站80家。乡镇(街道)集中居住与堆放场站达到40处,分散式农村回收站接近1200个,山区、半山区的回收站(亭)布局更加合理,全市再生资源的回收率大幅提高。
      ——交易市场富有竞争活力。分拣加工交易中心市场体系更加健全,全市“4+6”市场体系基本建成,交易规模进一步扩大,再生资源年交易总量300万吨。现代市场功能进一步完善,树立起在长三角有强大资源配置力和辐射力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比较优势。
      ——产业体系完整联动。回收行业的组织化程度较高,废钢、废铜、废纸、废塑料、废轮胎、废橡胶、废旧汽车、废旧家电等品种的回收利用产业链联动能力明显增强。年拆解报废汽车1万辆以上、废旧电器电子产品50万台以上,拆解业的引擎功能得到有效发挥。
      ——管理创新取得良好效果。法制工作更加扎实,行业政策成熟稳定,从业人员素质较高,有充足的管理队伍和明确的管理体制,形成一套规范运作、监管有力、齐抓共管、群众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。生态化、集约化管理水平大大提升,科技进步的支撑效应比较显著。

     

     

    分享到: